中考语文文言诗文复习妙法小贴士(四)-凯发网站
文言实词备考应注意哪些方面
一是古今异义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。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,古今词义相同,但也有很多词义发生了变化,概括起来,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:(1)词义扩大。如“河”古代专指“黄河”,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一切河流。(2)词义缩小。如“亲戚”,古代还包括内亲,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,现在则一般不含内亲。(3)词义转移。如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中的“烈士”,古代指有抱负、有操守的男子,现在则专指为革命献身的人。(4)感情色彩变化。如“先帝不以臣卑鄙”中的“卑鄙”,古代是中性词,指地位低下,见识浅陋,现在则成了贬义词,指品质恶劣。
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,主要靠积累、记忆。同时还可以和含有古代词义的成语相互参证。如:“走”的古义是小步快跑,引申为跑,如“不胫而走”“走马观花”:“偷”是勉强、凑合的意思,如“苟且偷生”等。
二是一词多义。这种现象在文言中极为普遍,我们应通过不断地积累来落实这一知识点。
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,一般说来,诸多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,其中有一个是本义,其他词义则是这个词义的引申义、比喻义或假借义。
三是文字通假。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,这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。我们在理解时,一定得找出其本字。如“甚矣,汝之不惠”的“惠”,本义为仁爱,在这里讲不通;原来,是写了“别字”,正确的字应是“慧”。
四是偏义复词。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,但意义却偏于其中的一个语素,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,只作陪衬。如“今有一人,入人园圃,窃其桃李”中,“园圃”是偏义复词,意义偏在“园”上。因为“园”是种树的地,“圃”是菜地,偷桃子、李子,当然是进种树的地方了。现代汉语的不少词语中还保留了这种用法,如“打扫干净”的“干净”,“分析人物”的“人物”,“关上窗户”的“窗户”等。
文言虚词备考应注意哪些方面
(1)掌握基本用法。
如“之”字有三种词性:一是作动词,如“辍耕之垄上”中的“之”,是“到、往”等意思。二是作代词, 如“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”(《诗经?桃夭》) 中的“之”,是“这(位)”的意思。三是作助词,主要用法有四种:“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”中的“之”,可译为“的”; 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”的“之”,是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:“久之”“顷之”的“之”是补足音节:“何陋之有”的“之”是宾语前置的标志。在大致掌握这种种用法的基础上,通过分析某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,便不难理解其用法。
(2)注意兼词。
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单音词。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词性的词。常见的有“诸”“焉”等。作为兼词的“诸”,用在句中,一般相当于“之于”,如“投诸渤海之尾”的“诸”;用在句末,相当于“之乎”,如“不识有诸”的“诸”。作为兼词的“焉”,一般相当于“于此”,如“永之人争奔走焉”的“焉”。
(3)要有全句意识。
许多虚词,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功能或加强语气的作用,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。如:
昔人有睹雁翔者,将援弓而射之,曰:“获则烹。”其弟争曰:“舒雁烹宜,翔雁燔宜。”竞斗而讼于社伯。社伯请剖雁,烹燔半焉。已而索雁,则凌空远矣。 (《应谐录》)
文段中,第一个“则”字处于“获”与“烹”的动作之间,明显表承接,译为“就”;第二个“则”字,根据后面“凌空远”的“远”字的意思,可知这里是强调兄弟俩争论时间之长,应译为“原来已经”。
《中考语文文言诗文复习妙法小贴士(四)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91yuer.com/yuer/11987/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