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子对话:最好的沟通怎么做? 第2页-凯发网站

  束缚父母手脚的绊脚石2──重复的对话

  另外,还有一种阻碍父母与孩子之间对话的原因。在每天起床到睡觉的过程中,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日常生活,而这些日常生活具有重复的特点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也有同样的特点,一天内甚至要重复几十次关于做作业、学习、刷牙、换衣服等事情的对话。

  孩子们经常摸不准应该做什么,经常哭哭啼啼地不让父母睡好觉,经常吵闹不停,经常弄乱屋子,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品。每当这时候,父母就容易生气。但是不管父母的感受如何,孩子还是喜欢我行我素,只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父母也只能忍耐一两次,最终还是会忍不住发火,不知不觉地重复同样的话:“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?” “快给我住手!”“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,我不会饶你的!”

  假设经过一番争吵,孩子听从了父母的话,但是下次要教训孩子,就得花费更大的力气。从这一瞬间开始,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就变成了接力赛,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立也会越来越严重。最后疲惫不堪的父母只好采用命令和训斥的方式教育孩子。

  如果每天都重复几十次同样的话,任何人都会感到疲倦。那么,该说多少次,孩子才能听懂父母的话呢?这就是束缚父母手脚的第2块绊脚石。

  束缚父母手脚的绊脚石3──不一致的时机

  曾经有一位妈妈成天为孩子愁眉苦脸,仔细分析才发现她的孩子就属于典型的“7岁综合征”患者。即7岁的孩子普遍性格固执,不懂得让步,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孩子的妈妈担心地问:“如果这样下去,这孩子会不会变成问题孩子呢?”这时,站在一旁的孩子马上回答说:“我就喜欢变成问题孩子。”我对她说:“7岁孩子大部分都是这样的,所以暂时只能这样忍下去。”

  曾经做过一次关于“7岁综合征”的研究,即测试7岁的孩子理解对方立场的程度,又称tom(theory of mind)。这种测试以前主要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检测,但是这一次是针对正常的孩子进行测试。测试结果显示,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们理解和关心别人立场的能力会持续发展,但是邻近7岁时,该数值会突然减低,而7岁以后又开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。针对以上现象,大部分学者认为,这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特定现象。

  7岁时,孩子们开始总结以前所接触和认识到的东西,因此将承受很多压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孩子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和理解别人的感受,即使对方是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。此时,不管父母怎么努力,也不能改变与孩子的对话。

 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,经常会面临这样的状况。例如,当孩子进入自我发育的7岁阶段时,不管父母怎样努力,都无法进行和谐的对话。在情绪比较紊乱的青春期,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。另外,当孩子准备对话时,如果父母的工作过于繁忙或受到大量的外界压力,就容易忽视跟孩子的对话。

  因此,父母与孩子就自然地重复或近或远的对话过程。即使是关系非常融洽的父母和孩子,也会重复像波浪一样波动的对话。在正常的发育过程中,这种现象称为生长的动态过程(dynamic process of development)。

  由此可见,孩子与父母的对话具有“波浪式”特点,因此没有一个父母能自豪地说:“我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一直都很顺畅”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父母也应该承认,不管自己有多么努力,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。尤其是像7岁的孩子那样,由于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无法正常对话时,就应该耐心地等待孩子。但是不要放弃每一个能接近孩子的机会,并且应该利用这样的机会充分地弥补疏远时给孩子带来的创伤。

  最重要的还是对话的方式

  世界的变化太快。以前是以“大家族”为社会的主要结构,现在“大家族”已经越来越少,逐渐出现了三口之家、单亲家庭、离异家庭等多种形态的家庭。学者认为,未来随着家庭单位的缩小,将逐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方面的关心。换句话说,随着一个单位的缩小,将提高其内部结构的重要性。

  因此小时候跟父母的对话有问题的孩子,一进入青春期,就会显现出比过去更严重的问题,甚至要彻底地关闭与父母的对话窗口。断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,就意味着断绝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本身。如此一来,父母的任何话都不能影响孩子,而孩子又绝对地排斥父母的话。

  总而言之,父母必须学会跟孩子对话的方法。孩子一开始并不懂得如何阅读他人的内心世界,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,而是通过跟父母的对话,逐渐了解世界。

  哲学家马丁·海德格尔(martin heidegger)有这样的名言:“语言是存在之家”。如果想教育好孩子,如果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价值的、幸福的人,就必须由父母跟孩子进行相应的对话。

父子对话:最好的沟通怎么做?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91yuer.com/yuer/22428/

最新图文资讯:

发表评论